副業小提米斜槓青年

讀書心得─《斜槓青年》by Susan Kuang

內容目錄

我是誰?為什麼寫這篇《斜槓青年》讀書心得?

我是小提米Timmy。我白天在內科上班下班後做自己的接案副業。賺取「正職收入」+「副業收入」即將突破年收入200萬元。所以我一直很關注「下班副業」這個主題。當然也就爬到這本神書《斜槓青年》的各種資訊了。這本書是非常熱的書,已經是社會級現象了。廣大的媒體人、youtuber、部落客都在寫這本書。因此我也去買來讀一讀。因為它與我正在做的事情有高度相關。我同時白天上班與晚上副業,賺兩份錢。希望《斜槓青年》可以給我一些思考。

《斜槓青年》這本書有毒!我認為普通上班族不應該看,更不應該去模仿。書中的心靈毒雞湯很多,等級不夠的人只會東施效顰弄巧成拙。普通上班族還是乖乖上班比較好。

讀到上面這句,如果你對《斜槓青年》這本書有所了解,一定會在心中暗罵。不過我也確實讀完這本書的每一頁了,我確實得出這個結論。說明清楚我這個人的狀況,以及為何我會得到這樣的心得:

  • 學經歷:
    • 後段國立大學畢業
  •  技能:
    • 前端網頁設計
    • 商品攝影
    • PS
  • 現狀:
    • 白天資訊公司上班
    • 下班後做電商設計案副業
  • 收入:
    • 正職年收入約為80萬元
    • 副業年收入約為80萬元(不固定)

可以看到,我相較於其他普通上班族就是多了副業收入而已。其他沒什麼特別的。說起來我就是一個普通人。不論學歷、經歷通通都是。我在科技業中算是蠻廢的一個人才我說真的。厲害的都在美國了,國內厲害的都在竹科了。我真的是屬於後段班的人。我這種人也知道自己平凡且平庸,錢不夠花,才來做接案副業。這是我的狀況。

我雖然爛,但好歹也一年賺超過100萬元,職場的眉眉角角我還是了解的。比我廢的人還是很多,偏偏我的觀察是這樣:


我的職場菁英觀察

我所在的公司也有頂尖高手。頂尖高手收入超過300萬元,僅僅依靠白天上班就可以了。我觀察到這些高手的共通性是這樣子的:

  • 強大的學習能力
    • 深化專業
    • 帶領團隊
  • 強大的執行力
    • 產品開發
    • 專案推進
    • 職場紀律
  • 強大的專業能力
    • 只有他能解的難題

大概就是上述這些。這樣子的人往往都在職場努力超過十年了,現在都在負責厲害的東西跟帶團隊。我之前那位年薪300萬的前輩常常這樣講:

這一季團隊還是不太行啊,要再調整一下。

這就是台灣職場頂尖收入專業人士在想的事情。他們已經跳脫自幹的領域在帶領團隊了,他的Team每一個都強的跟鬼一樣。我進不去;其實我也不想進去。錢雖然多,但很操很嚴格。我這種體力去那種團隊,八成會累到生病。再加上我這些前輩,這種等級這種身手了,還在花大錢學習新東西,這就很了不起。他們在報的研討會都講英文,我連標題都看不懂,而且還很貴。只能說,這種人根本不同人種。都是人類,我這種人就是在大草原上哭著被獅子吃掉的人,他們那種人就是組織與訓練戰士、弓箭手跑去草原上獵殺獅子的人,沒在怕的,付出的努力超恐怖,收入也是豐碩的獅子肉。高級人類。

《斜槓青年》對於這種少數職場菁英而言,會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讀物,開啟更多可能性。


我的職場爛貨觀察

我以前也是個職場爛貨。所以我很懂。

推、拖、閃、躲、飄

我當兵學到的,職場中也很多人這樣。尤其是有家庭的中老年人,已經沒有學習與戰鬥力了,都在推拖閃躲飄。每一間公司都會有這樣的員工。我也不在意,他們雖然爛,不過也恪守本分,讓主管找不到機會開除他們。屬於一種擅長打造讓自己輕鬆舒服並且維護這個環境的人。對公司沒啥產值,就做到不扯後腿而已。

說來慚愧,我以前也是這樣。新人時很緊張,做事情都戰戰兢兢的。熟悉手上業務之後,我也開始放爛與油條起來。反正你不認識我,我講出來我也不會怕。這種現象持續了2年左右,我才開始搞下班副業的東西。不然老實說,安安穩穩上下班,有一份薪水(那時候快4萬而已)也是一個挺舒服的環境老實說。

《斜槓人生》對於這種多數職場爛貨而言,會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毒物,一言不合頭腦發熱就衝去開始做直銷。


《斜槓青年》這本書在講什麼?

這本書我想是立意良善,特別是針對那些以「已經身懷十八般武藝」或者是「願意全心全意投入另一項自己選擇的事業」的人來說,真的會有一些思考點可以借鏡。她鼓勵「有能力」以及「有決心」的人,勇敢在下班時間跨出去,嘗試用自己的興趣或者能力開始作一些事情。與其全心全意幫公司賣命「賺的是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倒不如用同樣的衝勁,開展自己認為有意義或者是有興趣的領域去深入經營。但是針對那種連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魯到不行的那種人這本書就沒有著墨了。如果是這種人,先不用煩惱什麼斜槓人生,想辦法換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者是把手邊的工作做到達標比較實際。如果一樣跳下來做斜槓,那八成只會更魯。連正職工做都做不好了,怎麼會有能力、心力去經營另一個需要費心而且還需要超強執行力、意志力的事業咧?對吧?

後半段講的是在斜槓事業以及身心靈之間取得平衡的觀點與經驗。她分享了自己學習冥想的經驗,也拿身為”CROSS FIT“健身教練的體會做範例說明,指出在事業衝刺上的心態調整以及在事業與生活意義之間的權衡。她認為斜槓是為了過上”理想的生活”而不是盲目追求金錢或者名譽。能夠過上理想的生活才是目標,期間所達成的一些成就、賺取的金錢都只是附加而來的,不應改反而捨本逐末,為了追逐那些而放棄原本追求的理想生活。大致上就是這樣:上班之餘勇敢嘗試自己的事業,為過上理想的生活努力。


《斜槓青年》這本書的目錄?

《斜槓青年》目錄:

  • 自序:從此以後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 Chapter 01:在人生的交叉口,你會往哪裡走?
    • 全新的開始
    • 生命的意義,誰決定?
    • 誰奪走了工作的樂趣?
    • 現代企業還能生存多久?
    • 從紐約刮起的「斜槓青年」風
    • 金錢與快樂,如何兼得?
    • 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
    • 這樣賺錢,最有尊嚴
    • 財務自由只有一步之遙
    • 創業者的謊言
  • Chapter 03:迎接多職人生
    • 強者的答案
    • 「我不夠好」怎麼辦?
    • 一萬小時的虛幻馬拉松?
    • 你被堅持「綁架」了嗎?
    • 利己的盤算,道德嗎?
    • 小心!倖存者偏差
    • 壓力與思考的悖論
    • 「內聖外王」的人生哲學
  • Chapter 03:成長,請先折磨自己
    • 天賦的啟示
    • 累積優勢
    • 扒開活埋你的惰性
    • (範例)晨間日記:自我管理的關鍵
    • 進步的關鍵:刻意練習
    • (範例)我的網球訓練日誌
    • 如何打造你的知識結構?
    • 是結構決定你的生活
    • 讓理性之燈,照亮你的迷茫
    • 一千個鐵粉理論
    • 從0到1
  • Chapter 04:此時此刻,就過自己的人生
    • 人生就圖個內外一致
    • 「防守」的奧秘
    • 「理想生活」長什麼模
    • 幸福的反向思考
    • 我為什麼簡單生活?
    • 冥想,不被情緒控制的練習
    • Cross Fit讓身體帶給自己快樂
  • 後記:我的「斜槓生活」

我的教授說,讀一本書要先讀它的目錄,再讀它的內容,再讀它沒寫的東西。所以我現在讀書都習慣先讀清楚目錄。以上就是《斜槓青年》這本大賣特賣的書的目錄。


《斜槓青年》各段大意

我這樣寫出來不知道會不會被告。不過管他的,我也是花錢買書的。


《斜槓青年》自序:從此以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大意:

講作者遇到一個自由的人,熱愛看展與規劃各種旅行。從而開始思考這種自由的人與職場上班族有何不同。然後描述「斜槓」一詞的由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的多職業介紹方式)與無邊界職涯的概念。

心得:

我認為這個自序中,最重要的描述是這裡:

「最後,斜槓青年的生活方式需要實力來支撐。如果我們觀察身邊那些已經成為斜槓青年的人,會發現他們實際上都是一群自制力強、經歷過長時期的自我投資與累積,並且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人。」

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職場菁英。我讀這本書時,就不斷思考,如果是一個普通人來斜槓會變成怎樣?一定會搞得四不像、亂七八糟,然後自以為斜槓。強者菁英,他們來斜槓,不用想就知道,一定是順水推舟而已。所以我說《斜槓青年》這本書對實力差的職場上班族是一本有毒的書,原因就在這裡。強者做什麼都強,要斜槓就來斜槓。弱者做什麼都弱,第一要務應該為「把自己變成強者」而不是跳過培養實力的階段開始模仿強者斜槓。

舉個例子,就像國中生不好讀書準備考試,在跟父母哭夭說「電競選手」可以賺很多錢!我要去打電動成為電競明星!你是父母,聽了頭殼小就給他巴下去了。

再舉個例子,像大學生,不好好認真學習,再跟父母哭夭說「賈伯斯、比爾蓋茲都是輟學生」可以賺很多錢!我也要輟學去創業!你是父母,聽了就覺得教育失敗。(再說了,人家老媽是IBM主管,還有車庫可以研究電腦,你有嗎?蛤?)


《斜槓青年》第1章: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你會往哪裡走?

大意:

面對不確定,總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直到我看見了那扇門。那一刻,我毫無畏懼,充滿期待。因為我知道,走出去必是海闊天空。

心得:

廢文。「不安全感」、「毫無畏懼」、「海闊天空」究竟是想要說什麼?這像是寫給少女看的文情小說,大量情緒用詞、形容詞,但具體的行動方針卻沒說明。就是給讀者打雞血而已。我開始擔心整本書是不是都是這種心靈雞湯了


《斜槓青年》第1章第1節:全新的開始

大意:

寫作者到廈門想要文青一番,卻到處充滿銅臭味覺得很失望。轉而開始回顧自己從事中國網路業的高級白領人生。職場中承受莫大競爭壓力、生活中慾望金錢壓力跟放下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可能性。

心得:

這一篇文章很水。意思是沒料。這就像心靈雞湯一樣。我們翻開斜槓人生更需要了解的是具體步驟與做法。不是聽作者一個女生在無病呻吟。但網路鄉民確實就喜歡這種心靈雞湯類型的文章。讀了有快感,但沒有實質幫助。這一章節建議跳過。


《斜槓青年》第1章第2節:生命的意義,誰決定?

大意:

講的是中國學生從小就競爭,人生期待是讀書、做好工作、成家立業、退休養老。然後開始回顧自己的求學階段、去美國讀書、工作的經歷,與朋友X先生討論起生命的意義、認知到「生命本來就沒有意義」的震驚與思考、現代經濟社會的牢籠、最後發現回歸自己的內心才是解脫的方式。

心得:

這段也是一個小女生的幻想。非得探究出一個生命的意義,這本來就是一個有錢人家的自以為是。我們這種上班族,吃飯要錢、通勤要錢、買房子要錢什麼都要錢,我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幹什麼?我們正在努力生存。我讀這一篇可以看到作者家裡也有錢,可以供她美國念書(雖然作者書中寫自己家境普通,最好是在中國普通可以去美國念書),然後看這位有錢人家的大小姐開始發嗔,在思考生命的意義,看了真是賭爛。這人沒有被錢折磨過,還在那邊侃侃而談生命的意義,我們連生存都有問題你跟我談生命的意義?唉,心智不堅定的人,真的會被牽著走。因為作者描述了一個解藥,告訴你生命的意義、如何實現自由,卻忽略通往自由之路上滿佈荊棘。


《斜槓青年》第1章第3節:誰奪走了工作的樂趣?

大意:

講她離職後回顧工作,把工作描述的很奇怪。談了現代工作管理的方法,也吊了很多書袋,提到的就有《基業長青》《動機,單純的力量》專有名詞:「胡蘿蔔與棍子」、「生物性驅動力/外在驅動力/主動學習創造美好世界驅動力」、「心流」「自我決定理論」、「左腦能力/右腦能力」等等。要表達從工作中享受快樂,不是做一份枯燥無味的工作

心得:

這一段可以明顯看出作者自己的思考並不深入。拿了一堆企業管理巨作《基業長青》與各種心理學名詞來佐證自己的看法。撐起一個學術模樣的門面。這些書我之前有讀過,講的與作者理解的有不小的差距。算了,原來寫這種東西就可以顯示自己的專業,市場的口味真是簡單直白。

總之作者想要表達,理想的模樣是「享受工作」但現代社會無法讓你享受工作,是因為工作背後的動機問題。建議調整自己從工作中挖掘樂趣,而非立刻離職,去做自己喜愛又能賺錢的事情。這裡我就同意作者的看法了。尋常上班族,就是因為不強、不厲害、不特殊才會成為尋常上班族,你要尋常上班族去做自己喜愛又能賺錢的事情,太打高空了。我認為我們上班族「就是一邊上班維持生活,一邊用副業來賺錢與得到自己想要的樂趣」。直到副業收入可以完整超過本業收入,才辭職。這才是對人生與家人負責的方式。不是一股腦聽人家講斜槓人生,就辭職去創業。北七。


《斜槓青年》第1章第4節:現代企業還能生存多久?

大意:

區分了「上班」與「工作」之間的不同。又吊書袋《世界,沒你想像的這麼糟》、也講了張三李四合作捕魚的小故事來自英國經濟學家《比較優勢理論》來討論細分社會下的困境:市場下的價格、貨幣、經銷商又扯到人工智慧去。我也看不懂在扯什麼。

心得:

作者想要表達時代在進步,但手段還停留在工業革命之後的集體勞動形式。未來社會會更加注重「產出的價值」而不管你怎麼產出的。這也是斜槓的利基點。未來你上班是為了產出價值假設為「製作購物網站讓公司多一條賺錢的通路」出來,這個價值目前是公司叫你上下班給你薪水。未來是跟你買這個專案,你成為外包商。你不用去上班,只要能生產出同樣的價值就可以了。所以你可以自由自在在海邊工作、在山上工作都可以,只要能產出這個價值就好。


《斜槓青年》第1章第5節:從紐約刮起的「斜槓青年」風

大意:

前面描述與吊書袋的部分就跳過了,這張的重點主要在於:

斜槓的分類(Via . Marci Alboher):

  1. 穩定收入+愛好興趣
  2. 左腦+右腦
  3. 大腦+身體組合
  4. 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
  5. 一項工作多項職能

心得:

我自己按照分類的話屬於第5點。詳細情形不說了。我個人認為這個斜槓分類表格是需要深入描述的重點所在。因為這可以給想要斜槓的青年們認清自己的優勢與適合發展的方向。結果這本書卻每一個以兩句話帶過,實在是種罪過。看來作者的目標也不是深入跟你分析斜槓青年的「執行」而是洗腦斜槓青年這個概念。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同時也說明了作者沒料,沒有深入的案例研究,只能說自己知道的跟想說的。我真是對這位作者的能力打上問號。

斜槓的分類,我這種上班+下班接案但基本不脫離本業的做法,我個人認為是個累積專業與賺錢的快速捷徑。我自己也親身實踐,也確實是像我設想的這樣。我不需要去培養第二專長,只要盡全力培養本業的專業能力,本業自然開始當小主管、副業也能提高價錢。一份努力兩種收穫。如果你正在讀這篇文章,我也建議你像我這樣操作。別信了這本書的作者,開始去培養自己的第二愛好或專長,這樣只是自己爽而已,對賺錢幫助不大。


《斜槓青年》第1章第6節:金錢與快樂,如何兼得?

大意:

以往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就業市場生態,更多人偏好專心待在公司。但是隨著時代變化,即使專心久待變成資深人員,也不一定就能完全無視市場競爭。經驗老到不一定就有完全優勢。相反地,敢於嘗試的人在變化快速的現在,反而能有更多機會。

心得:

與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起來,現在更多人在推廣一個觀念─勇敢嘗試自己的小事業。在一家好公司久待似乎已經不是換取金錢的最佳解法。但是經驗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嗎?我想倒也未必。經驗的積累能夠讓人在面對變化的時候有更好的應對,即使一開始的時候表現得和新手沒有甚麼兩樣,都無從下手,但是經驗會給他一些有用的提示,譬如說可能要找哪些幫手,又或者是針對議題,有沒有變通的解決辦法。這些透貴累積而來的知識與資源,正是最強悍的武器。

在副業上也是一樣,如果在你的正職領域中發展副業,那麼你在正職工作所累積的 knowhow 就能夠在副業上給你帶來極大的幫助。就拿我來說,工作上就是電商相關的,我當然比其他設計公司更熟悉運營的需求,那這在網站設計的時候就能幫上忙,我可以根據經驗提供合適的網站規劃給業主,讓他有更好的營收效果,我也能用更少的工時完成副業的 case。如果你還在想要做那些副業,那有先考慮那種在你的工作上有更多經驗的領域或許是比較可行的辦法。


《斜槓青年》第1章第7節: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

大意:

這段章節從自己的教練證故事起頭,提出三個觀念─”工薪者─專注在用時間換取金錢的人”、”創業者─專注在如何用更少時間收穫更大效益的人”以及”個人公司化”。傳統上班族就是典型的工薪者。而創業者則更容易傾向於如何把目前的工作流程優化、如何開啟一項專案並使他有更好的收益。個人公司化則是將自己視為一個企業,把時間、知識、技術等視為資本,想辦法獲得更多的營利。整個段落有一種”你也可以選擇不上班,現在就來開始一項事業,成為領導的那個人,借助團隊的知識技術,創造比起上死班更豐收的價值”的感覺。

心得:

她提出的”工薪者思維”描述的就像是我們普通上班族的生活剪影。如果上班時間幫公司做這個做那個,能多做一點、多會一點,就有機會讓薪資更往上一點。就很不意外這樣。而“創業者思維”則是把自己當成公司,然後安排規劃怎麼樣在相同的時間,產出比起工薪者更好的收益。譬如說需要知識與技術的話,或許比起自己去花時間學習,雇用各路好手可能會是更好的解法。那如果你可以很好地領導這樣的團隊,當然前途光明。不過本節也只有提出這個幻想,針對領導的部分要如何成為一個”有魅力值得追隨的領導”這個重點眉角卻只是一帶而過,相當可惜。我當然知道做為領導人,在充分發揮團隊的能力之後,回收的報酬遠比個人單幹還來得屌。但是要怎麼要變成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都沒有提到,只有講說”20%的人掌握了80%的利益”、”把工作流程SOP化來強化工作效益”、”盡可能讓有收益的項目能「複製」”。如果想從這個章節提取一些有用的手段,基本上是沒戲了,先去讀《一人公司》還比較有意義。


《斜槓青年》第1章第8節:這樣賺錢,最有尊嚴

大意:

以往多數時候都認為”商業是邪惡的”,但是在聽過一個TED演講“差生的成功之路”分享一位企業二代從小被培養企業家心態的經驗之後,發現商業的本質就像《國富論》中提到的“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追逐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是緣自內心自私的追求。而企業家心態則是在發現現這些需求之後能盡全力整合資源滿足這些慾望,並以此收穫利潤。“商業”就是這樣透過提供”滿足他人需求”並作為交換收取報酬的過程,沒甚麼好避諱的,反而應該推廣到每個人身上,讓每個人都能有機會滿足其他人的需求才對。

心得:

這一段的看法可以。太多人被負面的商業新聞洗腦到厭惡商業行為了,但是商業行為恰恰是推進文明進步的動力之一。不是每個食品商都是頂新宜蘭旺旺。也不是每個建築公司都在想辦法在建材上偷斤減兩蓋爛尾樓。做生意就是要正正當當地,你是提供服務或者商品滿足別人的需求、解決其他人的麻煩,又不是偷拐搶騙,沒有必要偷偷摸摸。如果你是蝦皮店,幫顧客蒐羅商品,並且提供良好的配送與售後服務,那你價格稍微訂高一點,賺取你合理的收益,這樣能幫助你長長久久地提供服務,哪有甚麼道理你一定要下殺到出血,都不賺錢才不算是奸商?做副業也是一樣,如果你的知識技能有到那個價值,你出手幫助業主,向他收取你想要的報酬理所當然,沒有必要一讓再讓把價格壓低。賺取報酬,讓你願意繼續提供服務,幫更多人解決困擾,細水長流地經營才是對你自己有利,也是對市場更健康的作法。


《斜槓青年》第1章第9節:財務自由只有一步之遙

大意:

財務自由指的並不是有錢到很有錢,而是有錢到足夠支應你的開銷,從而使你有權利拒絕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例如─上班。那要達到財務自由要靠提高”被動收入─那種你不太管它也會來錢的項目”。要提高被動收入,就要想辦法建造足夠多的來源,可以是利用大資本的投資理財,也可以是經營一家公司,也可以是販賣你自己的專業、知識。當被動收入足以支應你大部分的需求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只做你想做的事情了。

心得:

這一段講得四平八穩,描述的路徑跟我嘗試過的方式有八成像。要想要爽爽過,過那種人家在上班,我可以跟家人去逛百貨公司、吃飯店BUFFET一樣有錢賺的生活,就是要創造一個東西,在我沒上工的時候,依然幫我賺錢。那我就是尋常的上班族,老爸又不是連戰,投資理財甚麼的,我想還是拚投胎更實際。那經營公司呢?好多比我強的前輩都一言不合就跑出去開公司,在他們衝動過之後,還是覺得乖乖上班最輕鬆。而且經營公司的眉角很多,除了要錢之外,哩哩叩叩的潛規則很難摸清,我一個人太難了。所以後面就收束到─販賣知識、技能。

我的接案副業是在下班時間另外承攬專案來執行,等於是上兩份班,經營兩種”主動收入─沒做就沒錢的工作”。要達成躺著耍廢就來錢沒辦法。所以我也開始販售我的知識、技術。像是我前段時間在PO文上塞的影片課連結就是嘗試之一。雖然進度很慢,久久才推一個新的影片,但是只要影片(產品)夠多,可以期待會有更多購買人次。為了衝高人次,我就要衝高來看我文章的人,為了讓更多人來看我文章,我就要寫更多文章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我,所以我每天都會安排一段時間,來土土地寫文章,像這個讀書心得就是。


《斜槓青年》第1章第10節:創業者的謊言

大意:

第一段落在講”創業”這件事情被炒得沸沸揚揚,但是多數人都以“上市”為目標,而不是著重完成某個對人類或者社會有益的項目或者產品。她反而覺得創業應該是”小而美”才是比較理想的模式。“小而美”的模式能讓每個公司或者個人都能在自己擅長或者喜愛的項目中賺取足夠的利潤存活下去,也能讓支持他們的小眾人群得到需要的服務或產品。與規模化為王的現在主流模式相比,”小而美”的生態將能夠提供更多兼具品質與個性的產品、服務。而且也更能讓人專心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上,從而獲得成功,就像”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那樣。

心得:

談到需要投資人、融資那種類型的創業我就不熟了,感覺就超麻煩的。所以為了多賺一點錢,我選擇在正職工作之外多建立一些收入來源,好比─接案副業。但是成立一間大公司,想辦法引誘人家投資,這個套路我們普通上班族沒辦法,水太深、門檻太高了。”小而美”也是我得出的結論,很不巧跟作者的看法一樣。如果能夠依靠經營擅長的事情或者熱愛的事情來營生,這樣的模式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久。如果一個人很喜歡看人家把祖傳家業搞出一個電子商務的服務模式,像是幫迪化街中藥行老店建立品牌官網,那他就會很適合把幫人家架設網站或者經營社群或者投放廣告之類的電商操作當作副業,就像我這樣。而且因為是他喜歡的事情,當然就會多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多學一些撇步、各行各業的經驗。良性循環之下,就能做越多客戶,提供的服務品質也越來越好。如果在經營副業的時候能夠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就更有機會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走更遠,也更有機會越做越大。


《斜槓青年》第2章:迎接多職人生

大意:

一種探索新人生的衝動,喚醒我對愛好的渴望。它就像夜裡劃過的一道火光,驅散我眼前的黑暗。

心得:

這段的表頭標題也跟上一段一樣無言,這是一個開始寫散文、小說的 temple 就對了?內文裡面是提出如果開始嘗試斜槓生活,可能會碰上的疑惑與問題,不過我覺得大多的回答都有點沒搔到痛點。像是在”你被堅持綁架了嗎”的段落裡面,就提到堅持有時候會造成機會成本的浪費,但是要如何判斷甚麼時候要堅持、甚麼時候應該 shift 或說轉換跑道她就沒有進一步提出觀點。這個就很殘念。整段落的重點我覺得就是幾個概念:「我不夠好,但我正在進步」的心態小心「倖存者偏差」的錯覺引導了你對成功學的看法「成為一個”有料”的人,成功與機會便容易來敲門」


《斜槓青年》第2章第1節:強者的答案

大意:

這邊以作者的經驗簡單講述了從小的生長經驗直到現在的生活轉變。小學喜歡畫畫,到中學為了成績開始不畫,高中後即使不畫畫都在讀書成績依然不理想。後來上大學,拼命念到獎學金去美國,念到得到政府職缺,然後悠哉地過了一段時間。直到一天她發起讀畫畫同好會,這才讓她感覺到命運、生活並不是永遠這麼一成不變、沒有驚喜。如果願意做出一點小改變,就算你不是特別優秀的人也無妨。然後這邊她也提出一個看法,說是我們一般人會不喜歡做出改變,有可能是因為“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影響。就是說長年的經驗裡,努力後沒有達到要求,就會被師長或者更優秀的人、嘴砲俠 diss,導致有個錯覺是”反正我怎麼做都沒用”,如果能無視掉這種心態,那每個人就更有可能更積極做出各種改變的嘗試或者努力。最後提到,這個心理就是典型的弱者心態─提出問題,等人解決。但是如果是強者,就會在提出問題後嘗試解決。最後再留下一個問句:該怎麼轉變心態呢?做結尾

心得:

從小時候的經歷開始講,我還以為她要寫履歷表上面的自傳了。其中有提出一個現象,就是她為了學習成績,放棄了喜歡的興趣─畫畫,結果依然在苦手的理科被洗臉,導致大學沒考好。然後神奇的來了,大學沒考好,結果還是能升大,而且還能拿到全額獎學金去美國念出,這段逆天的變化被她在兩句內就帶過,很可惜啊!我們就是想要知道被重重打擊的心理是要怎麼爬起來才讀你的故事啊!結果隨便帶過。總之她覺得“習得性無助”這個心理狀態直接讓我們每個人都在嘗試之前就先自我 diss ,而這個diss又會帶來負面的效果─降低表現。惡性循環夏果影響下,漸漸變得懶得改變、拒絕改變。在段落最後,她提出問句”如何突破這個自我 diss 的心態呢?”,然後說強者提出問題,主動解答問題。嗯,好喔,好像很瀟灑,可是我們就是想借鏡別人的經驗才翻開這本書的啊….太討厭了。


《斜槓青年》第2章第2節:「我不夠好」怎麼辦?

大意:

延續上個章節的弱者心態,這邊提出”我不夠好”的觀點。她認為”自尊”是人人皆有的追求,而她人的評價則有直接影響,其中也舉出歐普拉的訪談經驗”即便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訪談過後,也習慣問一句「Was that OK?(剛才表現OK嗎)”。可見即使成為美國首長,仍然有部分是希望獲得別人認同。所以期望獲得認同很正常,但是被批評時,與其選擇拒絕或者敵意導致互相攻奸,倒不如視為提點,審視自己是否真的不足,如果有,改進就好。用積極成長的心態面對批評指教,用”我一直在進步變得更好”的心態替換掉”我不夠好”的心態就是她找到的解答

心得:

這一段很雞湯,”我不夠好”那你就持續進步,讓自己知道”我在變得更好”就好。這個沒甚麼好反論的,每個人都有被別人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受到讚揚就容易感到自信甚至自滿,如果被批評、謾罵,就容易憤怒或者缺乏自信。那這個現在在你開始經營自己的”小而美”事業的時候,因為認識你的人越來越多,不可免就會收獲越來越多的正反評價。如何調節心態去面對這些評價就是一種必備的心理素質。她提出很積極的方式,就是以”成長代替逃避、反對”。當你知道自己正在做得越來越好,你會越有自信跟動機去完成你想做的有意義的事情,像是經營你的小副業。當有人批評你的時候,先不急,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這樣。如果是,那需不需要改。需要?那就改。不需要?那就不用理它。


《斜槓青年》第2章第3節:一萬小時的虛幻馬拉松?

大意:

她參加過一個科技宅宅的研討會,結果發現他們懂超多,不只科技方面,在社會、歷史、藝術方面都侃侃而談。這讓他認為,有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或許只適合放在”需要反覆練習累積經驗”的領域,像是精益求精的運動選手、演奏家之類。相反的,較為全面的能力可能更適合現在社會。比起專精於某個領域,現在社會更偏好具備多種領域特長的人才。即使專精能讓效率更好,但是如何做出聰明的決策才能在現在這個變化詭譎的時代更容易生存。知曉更多領域的知識恰恰能幫助我們從多個角度進行審視以做出較明智的抉擇。

心得:

並不是專才不好,而是現在這個社會變化太快,即使專精於某一項領域,也難以保證在大環境變遷中仍然能夠維持競爭力。你看看電子辭典大眾電信,現在不就整個GG了?如果能掌握更多樣的領域,更容易在現代的競爭生存下來。微軟MSN搞倒掛掉,就去做XBOX家用遊戲主機、ONEDRIVE雲端硬碟服務。總之多學一點、多會一點,即使是跟你本行不太相關的知識經驗也沒關係。


《斜槓青年》第2章第4節:你被堅持「綁架」了嗎?

大意:

作者主辦過多次學習團體與論壇,但有次被最新的團體成員提問了一個問題”妳沒有堅持下去,怎麼知道被妳放棄掉的會不會成功”。反思之後得出的答案是─她不知道。但也是因為她放棄那些項目才讓她有機會嘗試其他項目。所以她認為堅持或許對於單純的目標是有重要作用的(例如:減肥),但是對於複雜的目標(例如:提升業績)或許不是那麼有用。在”試誤”的概念下,有時候比起無腦堅持,更應該懂得止血放棄。

心得:

懂得甚麼時候放棄比願意繼續堅持下去可能更適合目前的社會生態。無腦堅持很簡單,反正做就對了,做不好?那就繼續做。不過有些事情就不該這麼幹,像是沒人想買的產品,硬推只會讓赤字越爬越高,跟堅持就沒有甚麼關係了。不過要怎麼判斷該堅持還是該放棄沒有在本段落講到,有點可惜。


《斜槓青年》第2章第5節:利己的盤算,道德嗎?

大意:

利己一直以來就是反道德的,但是從生物學角度出發,在最基本的基因上,卻也體現出”利己”的現象。生物,或者說人類,只不過是基因延續的手段。母雞不過是雞蛋為了複製出下一顆雞蛋的手段。那為什麼利己被會被視為不好的?這是因為為了族群的強大,仰賴成員分工合作,而這則依靠”信任”,但是,”利己”則會破壞這個信任。所以宗教、道德常常都在反對利己。但是利己是天性,更是應該做的事情,只要不過度為他人帶來負面影響,為自己爭取利益完全沒有問題,甚至應該推廣,讓每個人都利己才對。

心得:

這段有點糊里糊塗了,好像偷渡還是說置換了一些概念。利己經常被跟自私畫上等號,但是這本來就不一樣。”利己”是”對自己有好處”,”自私”則是”對自己有好處,不管是否對他人有不良影響”。每個人追求的當然都應該是自己的快樂,母親照顧小孩期望養兒防老,努力拚書卷獎希望拿到全額獎學金,阿基師出好菜就為了賺更多的錢或者名聲,這沒甚麼好說是利己的。大家都是實打實付出然後收獲,心安理得。跟那種頂X賣假油、中X大陸賣三聚氰胺奶粉那種夭壽失德的事情,本質上就不一樣,不該混在一起講才對。


《斜槓青年》第2章第6節:小心!倖存者偏差

大意:

坊間充斥為數眾多的成功學資訊,但是對於心理素質卻是毒藥,誘發”邏輯謬誤─照著做就會成功”、”價值扭曲─只以結果為評判標準”。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他們不是失敗的人。以創業來說,失敗是必然,而成功才是偶然。要想真正追求價值的話應該是追求”優秀”而不是”成功”。

心得:

這一段說地有點空泛,總之指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是可控的。所”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很輕鬆”。成功還包含了運氣、人脈、資金等等亂七八糟的外部因素,即使妳夠優秀了也不一定成功。謂的是否”成功”還包含了大量的其他因素。那妳就不需要為了不可控的事情糾結,專心做妳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就可以了。


《斜槓青年》第2章第7節:壓力與思考的悖論

大意:

在壓力下大腦難以實現比較高層次的創造力。就像印度教,源遠流長,又富含智慧,其中的婆羅門受到其他三個階層的供養,幾乎不必為了日常生活煩惱,而有大把時間揮霍在精神世界,可能正是由此才為印度教累積了豐厚的智慧。作者回顧人生經驗,有兩個悠閒生活的時期,而這兩個時期也正是她人生中激發轉變的時間點。這使她更加認同與其讓自己保持忙碌使大腦失去創意的活性,保留一部份時間讓大腦有空閒可以放空、胡思亂想會更有機會能內省自己並迸發出一些新鮮的想法。或許想成為一個更有創造力和價值的人的第一步,就是能擺脫終日忙碌的狀態。

心得:

開頭就提到她想跟友人合作規劃一條杜拜城市漫旅的路線,結果一週後向夥伴詢問進度時,她收到的回覆是因為恰逢搬家以及工作上任而難以靜下心來完成專案,但是又不想敷衍交差,所以都還沒有動筆。作者的反應我覺得很奇葩啦…她覺得這樣的做法並無不妥,並且願意等待夥伴有空的時候再研究。What ?人家的講法聽起來超級像推託的欸….,如果一開始沒有辦法順利進行,直說就好了對吧?怎麼會是一週後人家問了進度才給這麼有說服力的說詞,您說是吧?這個太過顛覆的邏輯我都震驚了,或許是我素養不夠吧?

不過我滿贊同她的一個觀點,就是每天盡量想辦法保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歡,又能讓自己進步的事情。可以是學習一些技能(語言、藝術、工作專業…),也可以是跟家人朋友聊聊天,看最近都發生了哪些事情認識了哪些人。又或是一起做頓晚餐,順便討論對烹調手法的好惡,增進情誼之外也順便多懂一些料理知識,說不定從這邊就培養出興趣。要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首先先想辦法從加班地獄中逃離出來,至少保證自己有個安穩的周末或是能夠每天正常上下班吧!。


《斜槓青年》第2章第8節:「內聖外王」的人生哲學

大意:

內聖外王一指擁有才德之後才能外行王道。她認同這樣子的觀念,並且類比為現在社會的”產品好─自然銷售好”、”妳是有價值的人─自然人人想與你合作”。將自己視為一個產品、奠定一個價值,在現代社會中可能比妳擁有的人脈、資源會能為你帶來發展性。成為一個”有料”的人,機會便容易找上妳。最後從家庭經驗觀察,自從父母在她的慫恿下各自發展興趣愛好之後,家庭氛圍變得與以往不同,更加親密融洽,再次體會到提升自己就是改變生活的最簡單捷徑。

心得:

成為”有料”的人,對他人有”價值”的人,別人自然願意與你合作、給予賞識和機會,這也是我推銷人人都應該在空閒時間,學習一項專長做副業的理由。當你具備了別人想要的技術、技能,當然,為了解決困擾,就會找你幫忙。而放到接案上來說,就是業主會願意花錢請你幫忙。如果能夠正常上下班,那就很好,你有著比必須不停加班的人更多的機會可以嘗試學習不同的知識技能,也更有機會以此作為你個人的價值特色,吸引別人找你加入某個能賺錢或者有意義的專案,獲得更好的收入或者成就。改變生活?試著從學習開始吧!


《斜槓青年》第3章:成長,請先折磨自己

大意:

人在思考或增強意志力時,會消耗大腦能量,所以他會極力抵抗。成長,就是在享受大腦超載並與期對抗的過程。

心得:

表頭標題終於正常一點了。本段是針對”如何發展”你的特長、天賦、專業、興趣提出一些看法。其中我欣賞她說的”扒開惰性”的觀念。每個人都有相對比較擅長、喜愛從事的事情。而”懶惰”這個完全負面的天性恰恰可以依靠”興趣、熱情、好奇心”這類的”動機”去對抗。如果你有足夠強烈的動機,惰性就不會是困擾你達成目標的問題,找出並且鞏固你的動機吧!


《斜槓青年》第3章第1節:天賦的啟示

大意:

很多文章或書籍總是強調”自我實現”、”發掘自己”,不過多數都只停留在激勵的效果,更深入的”甚麼是自我“之類的探討則沒有被著重。”天賦”與”環境”的爭論持續百年,最後作者認同的結論則是”環境”影響”天賦”能否充分發揮。如何發現自己的天賦呢?可能就要觀察自己是否特別喜歡或者擅長做哪些事情,或者是跟別人比較時,哪件事能做地更好。她也以自身的英語能力為例。從初次接觸便朗朗上口,之後主動練習並大量閱讀,使得英語口說變成個人特長。而環境影響最大的家庭,有個現象是,當子女展現出某種天賦後,家庭通常更能準備好有幫助的環境。”天賦”使你有想望,而”環境”幫妳做得更好。但是現代教育將每個人以智能分類,無疑扼殺智能上弱勢的人口,偏廢了人類原生的多樣性。為了更好地發展天賦或說是自我價值,與其向他人比較,更應該欣賞並且發展自己的特長。

心得:

開頭第一段就婊了大部分同性質的書籍,說人家講地太空泛,沒有可以實質參考的依據。然後在段落間也沒有特別提出哪些辦法讓一般人也能簡單仿效,藉此發現興趣或者說天賦。很可惜。先數落了人家一頓然後自己也提出差不多的見解,很好,這個很會。如果是我的話,就會希望是能夠想個辦法讓這件事情是可以操作的。像是用一個月的時間,去最近的書局,每天一本,把每個分類的書都翻上一次,翻完三十本之後總有比較想讀、容易讀的書,針對那些想讀的書,可以再花一個月去嘗試,看看前三個類別的書都是哪些分類,或許妳擅長的就那方面。在副業上如果能選擇自己能做得到,而且做地不錯的領域,那你做起來就會比其他人更容易上手、進步,而且也更快樂。如果妳的興趣中不小心就有畫畫的話,說不定妳也會很適合像我一樣,做一些電商用的廣告圖或者甚至幫人家設計網站主要視覺圖片。


《斜槓青年》第3章第2節:累積優勢

大意:

作者的優勢從中學時期開始就是英語。因為英語特長,在高中時期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齣話劇並獲得冠軍。在此之後,大學時期,別人打工,她在幫企業做口譯。畢業後,更是直接被聘為企業英語講師,收入直接是同學的一倍多。最後甚至因為托福之類的成績達標,還成功申請獎學金留美。她認為這些成就除了歸功幸運之外,”努力”的累積也至關重要。她的努力來自從中學時期背誦英文課文、大學時期參加口譯集訓等等的學習。投資或消費都是花錢,但是投資可以期待回報,尤其是投資自己。但是自我投資都會經過一段低回報的時期,期間如果即使遭遇挫折卻能維持長時間的投入、勤勉的話,終將獲得應有的回報,雖然不一定是金錢上的豐收。那從現在開始投資自己會太晚嗎?不是晚不晚的問題,只有做不做的分別。過去的時間不能追回,但是從現在開始投資,就能期待幾年後的回報。

心得:

這段點出三個重點:所有”投資”都無法立即獲得回報(如果有那就是內線交易啦!)、勤奮比天賦更加重要、關鍵在於累積而不是甚麼時候才開始。我覺得說得可以。如果你有優勢,那很好,繼續鞏固它、發展它。即使目前還看不到它有甚麼回饋也無妨,持續灌溉它。只要你累積得夠久,這些經驗或者技術、能力都會在沒有下苦功灌溉的人面前,為你築起一道門檻,提供你競爭上的優勢。

不過段落中並沒有提到怎樣的投資才是比較值得去做的,哪樣的投資又不適合,稍嫌不足。不然國中生放完暑假開學前,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抱著手機打傳說對決,然後跟父母講說要用生命下去玩,玩到變職業選手,這個不就很尷尬了?就像作者前幾段說的,方向比努力重要,做對比做了更重要,在投資之前,先選對了投資的領域遠比累積了多久更有意義。


《斜槓青年》第3章第3節:扒開活埋你的惰性

大意:

“懶惰等於將一個人活埋”,惰性每個人都討厭,但是卻根植在基因當中。生物學上”能不要消耗就不要消耗”在腦力上的表現就是─懶─因為思考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表現出來就是“拖延症”。要對抗懶惰,就要靠”慾望”以及”意志力”。如果當你”有動機”想去做的時候,懶惰就跟你沒關係。這個動機可以是興趣也可以是責任。但是在還沒培養出慾望或者說是”動機”之前,就靠”意志力”。意志力能直接跟惰性拉鋸,抵抗惰性,但是它也會消耗腦力,但好消息是它可以被鍛鍊。每天完成一件小事,養成習慣,然後再多增加一件任務,再養成習慣,重複下去就能有效鍛鍊。不用擔心自己達不到理想的意志力,從現在開始,即使達不到目標,每天多進步一點點也比甚麼都不做強。

心得:

惰性真的是副業接案甚至做任何事情的殺手。但是好險,我們可以依靠”興趣”之類的”動機”來對抗它。本段落從生物學解釋為什麼即使是做有意義的事情、任務,我們仍然有可能抱持惰性,我覺得是想表達”反正是天性,有惰性是正常的,不用有罪惡感”,而且還點出”惰性”是可以對抗的,這很雞湯,很好,而且針對”意志力”上有提出稍微具體的建議,這段還可以。


《斜槓青年》第3章第4節:練習題:晨間日記:自我管理的關鍵

大意:

作者實際使用的”晨間日記”表格與方法。主要透過將每日行程分為”目標”、”專案”、”任務”三個層級,然後將每個”任務”確實一一執行,以推進”專案”至於”目標”的進度。並且在目標上,以”季度”為單位較適合。然後每日、每週甚至每月、每年都訂出一個執行清單,在結算日的時候回顧並調整下一次的規劃。透過執行每天的小任務,累積起來,也能確實推進你所設定的目標。

心得:

本段落介紹一種她用在每日生活中的工具─”晨間日記”。為自己設立一些大目標,並分為每季、每月、每週、每日的小任務。讓原本看似模稜兩可,好像做得到又好像做不到的大目標(像是”變有錢”)變得清晰。我也試著在用這種東西規劃每日行程,雖然作用對我這個還在試用得人來說還有待商榷,但是至少我可以追蹤回顧已經完成哪些項目、是否需要調整接下來的任務規劃。總體來說還是有用的。雖然有點像國中小的課表,好像很白癡,但是畢業之後有多少人每天都沒有這樣,按部就班,把該做的事情搞清楚,並且一步步實踐,對吧?就像在接案做副業一樣。訂下完成官網設計的期限,然後設定每週進度以及每天任務,接著在執行後每週回報業主檢視專案完成度。如果一切順利,獲得的報酬就是豐厚的酬勞以及雇主的信任跟口碑,其實跟自我提升也是一樣的道理。


《斜槓青年》第3章第5節:進步的關鍵:刻意練習

大意:

熟能生巧,把事情用”對的”方式重複做,經過經驗累積,久了自然能做好。技能在學習時會經過四個階段,”無意識無能─我不知道我在幹啥,甚至不知道有沒有做對”、”有意識無能─我知道我在幹啥,但我知道我沒做對”、”有意識勝任─我知道我在幹啥,但我能做對”、”無意識勝任─我不用知道我在幹啥,但我能做對”。任何人在任何領域初學都是第一階段,透過指導會慢慢進入第二階段,接受完基礎指導後進入第三階段開始自我練習,直到怎麼做怎麼順的時候就是進到第四階段。要循序進步就是透過大量有效的練習與即時回饋。

心得:

要精熟一項需要大量練習萊姬诶的事情的時候確實和作者描述的段落相符合,從甚麼都不懂到接受指導然後件件自己訓練精進,最後自發探尋更高層的目標。以她學習”網球”的路程藍看都恰恰能合上各個階段。不過很多事情其實也不是熟能生巧,像是前幾段她就說過,行銷主任提出的問題竟然跟入行才快滿一年的伙伴一樣,變化快速或者是牽連複雜的能力都不能這麼單純的用熟能生巧來看待。我猜她在這個段落想表達的是”如果上個段落的「晨間日記」用得不熟,繼續練習就對了”。不過”晨間日記”同樣也是牽扯多方面的能力,像是如何拆任務、如何設定目標、如何合理的規劃進度,有點自打嘴巴。


《斜槓青年》第3章第6節:練習題:我的網球訓練日誌

大意:

學習網球時,她其中一篇日誌的內容。講述她得到的體會─在把擊球當做”本能”之前唯有不鍛練習累積肌肉記憶。並且在重複練習中,一定要不斷修正錯誤進行改進,避免錯誤習慣的累積造成之後成長的障礙。另外就是一定要在適當的難易區間,太難只會挫敗自信讓練習變得枯燥討厭而已,有一點挑戰又不至於太難的任務才更能有效成長。而且真的在訓練過後即使當下學不起來,過幾天,就自然而然學會動作,就像《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說的一樣,大腦會默默整理並優化記憶、經驗,從而反映在網球技能上。

心得:

這一段用網球的學習歷程印證上一段的觀點,感覺還好,當作案例分享看就可以。


《斜槓青年》第3章第7節:如何打造你的知識結構?

大意:

從”為什麼讀書”開始提問,指出讀書本身就應該是目的、是快樂的來源,而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採行的手段,這會讓讀書變成任務,接著就會討厭讀書。如果把讀書當作是累積自己的過程,那為了對抗生活的”不確定感”,讀書帶來的知識與經驗便能有效激勵我們讀書,而且讀書也能借鏡別人的經驗與視角,更客觀認識自己目前的狀態。那如何開始讀書,可以這樣做。一、廣泛閱讀:衝量,發現自己的興趣。二、專精:選擇有興趣的領域深入。三、開始建立全面的知識。

心得:

這個是她個人的讀書方法建議,我也是這麼認為。既然讀書好,那要培養讀書興趣就是每種領域都碰一下、嘗試看看最快,就像年輕人常換工作當跳跳虎一樣,多方嘗試。然後再針對比較有興趣的去多看幾本,激發更多”想知道”的衝動。最後你會在有興趣的領域中成為半個專家,而你想知道的事情就會自然冒出來,你也會自然想尋求解答而開始認真看其他書,看久了之後,你專屬的知識體系便建立起來了。跟我的理解有八成像。


《斜槓青年》第3章第8節:知識結構決定你的生活

大意:

知識的定義一直都有不同解釋,作者認同中國學者提出的概念─知識是一種對事物較可靠的解釋。而這個”知識”則決定了我們會已哪種角度、眼光看在自己以及身處的世界。所以知識與其專一,像一個通才般對不同領域的事物都有所了解更有意義。知識又能分為四種:一、宇宙與環境;二、社會與個體;三、內心與情感;四、專業知識(讓自己能提供社會價值的知識)。為了更好地審視自己,將各種知識統整理解最有幫助,而要統整起來理解便最好是由”大歷史“般的課程。從宇宙形成到生物出現、人類歷史、商業與科技活動按時間序學習。其中”心理學“是值得特別學習的知識,因為它專門研究”人”,能夠很好地幫我們理解如何與他人、社會互動。有更全面的知識結構,更能讓自己在生活中輕盈應對。

心得:

這一段總之是在講述說知識偏廢並不是好事,在各領域都有涉獵能更好幫助我們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價值定位,並且有正確有效的方式能夠邁進。而心理學則是在人類社會中特別好用的知識領域,畢竟它研究的就是我們生活的社會,或者說”他人”的互動過程,直達痛源,效果最好。不過目前的”全人教育”、”通才教育”、”博雅教育”概念還不是很普遍,要走到人人都清楚認識自己的價值並且願意為了更好的自己而努力這個就比較妄想了。樹大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癡。千萬不要低估人類的下限。但是總之努力吧!至少我們能變得更好。


《斜槓青年》第3章第9節:讓理性之燈,照亮你的迷茫

大意:

作者觀察到,生活中有許多抉擇,像是生/不生小孩、買/不買房,而針對這些總有人品頭論足教導其他人應該怎麼做。而這些過多的指導反而使人迷惘無從下決定。要如何作出選擇就仰賴知識與理性。人性從《自私的基因》一書中能得知並非理性的,石難得的是我們有反抗的能力,可以作個”覺醒機器人”不再全然受基因、天性擺布。拒絕”非理性思維”以及本能反應造成的”思維謬誤(像是從眾心理)”,最佳的良方便是讓”理性”以及”知識”引導我們。

心得:

這一段用了兩個作品說明她的觀點:《機器人叛亂》《快思慢想》。看起來有點厲害。不過重點就是想要指出,人在很多情況下都是被天性驅使的,喜歡安逸、喜歡穩定、喜歡規避損失,但是作出這些判斷往往不是足夠理性的,這就很容易讓自己變成被基因操縱的機器人。段落中都在鋪陳”人類經常不理性”,不過她在字句間,針對”理性如何照亮迷茫”就沒有更多刻劃與描述,看地有點不是滋味。


《斜槓青年》第3章第10節:一千個鐵粉理論

大意:

如果能擁有一千個忠實用戶─鐵粉。那麼創作者就有很大機會自給自足,做自己喜愛、擅長的事情,並產出高品質的內容給支持者,支持者就會再為其付費。好的內容自然而然會吸引到正確的、真正的觀眾,而”推廣”才接觸到的觀眾可能不是真正的支持者。好的內容是提供一個理念、價值觀而非平庸的產出。而讓理念有內涵,則靠大量閱讀累積而來的知識、經驗轉化出的文字與其他內容。要真正擁有鐵粉,應該專注在內容上,而非為了PO文、推廣而機械式生產內容。

心得:

我也在嘗試達成一千個鐵粉,如果哪天有一千個人願意為了我的產品而付費,每個產品只要定價1000就好,一千乘以一千就是一百萬,就達到百萬年薪了。所以我才選擇作出現在這些哩哩叩叩的嘗試。我有甚麼特長嗎?其實也沒有,只是我比較願意分享我的一些成長經驗罷了。我也推薦大家從現在開始作這樣的嘗試。


《斜槓青年》第3章第11節:從0到1

大意:

要起步首先必須有關鍵要素─產品。甚麼是產品?產品可以是服務、文字等等。那產品如何成為她人想購買的東西?這就要透過換位思考,以各戶角度出發設計製作產品。要高效產出產品,可以嘗試“最小可行性商品”先推出最簡單能完成的產品,再根據回饋一點點改進。如果想成為一個擁有多重收入的人,培養產品思維並生產產品將是很值得嘗試的路徑。

心得:

這邊提到一個重點”最小可行性商品”,這個概念拋棄過去產品設計時的路徑”市場調研─設計產品─銷售推廣”,直接跳過完整全面的市場調查的階段,很適合小型專案或者是個人副業、新創公司之類沒有巨量資源支持的團隊。小團隊最棒的就是靈活度,隨時修改是強項,但是”做足準備”的資源稍嫌不足,所以截長補短,直接作出一款產品來面對市場,從市場學習最快最直接,就像我的影片課一樣。以消費者觀點來看,影片的製作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至少我已經推出產品開賣,馬上就能得到市場的回饋。再根據回饋提升製作品質或者方向其實就好,免得十年磨一劍,磨完之後砍不到痛點不就笑笑了。


《斜槓青年》第4章:此時此刻,就過自己的人生

大意:

我學會了區分兩件事,別人的生活和我的生活。兩者就像蘋果和梨,完全無需比較。

心得:

表頭又正常發揮了,依然是很莫名的一句。本段落好像突然轉性一樣,無視了前面一直推銷的斜槓人生經營態度,開始說起自己的人生不用跟別人比較,內容還提到“禪”“梵天”、”冥想”之類的比較玄的概念,常常跑題。總之,設定好自己的目標,並且努力為其打拼,即使不夠好或者和別人的”成功”途徑相去甚遠,只要你是真心喜歡,其實也可以放心用盡心力去追求,在未來必定能夠成為一個更加成長的自己。嗯,但是不一定那麼賺錢就是了。


《斜槓青年》第4章第1節:人生就圖個內外一致

大意:

某次和幾個時尚界與資訊網路界的友人共進晚餐,當友人談論到時尚圈光鮮亮麗的生活以及網際網路的多個營利機會時,她發現自己對這些以往可能很感興趣、很羨慕的話題竟然波瀾不驚,這讓她意識到內心也能夠不被慾望驅動。《快樂,從心開始》,如果外在擁有的與內心所期待的相符合的時候,便會感到和諧愉悅,就是所謂快樂。為了讓內心和諧快樂,可以選擇追求外在的擁有,也可以選擇調整心態坦然接受。如果一個人安於目前的生活現狀,其實也沒有甚麼好批評的,畢竟她已經過上了她想要的生活,達成了內心的和諧。

心得:

這個段落很短,只花三面,言簡意賅。如果我們追求的事情不是坊間通俗的跑車、豪宅、成為名人、獲獎這些與一般人相比較之下顯得光鮮亮麗的東西,而追求的是內心的目標。那其實沒有必要把世俗的標準強加在每個人的觀念上,即使是她自己所推崇的”追求獨立自主的生活”的觀念,我覺得這樣的概念很好。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對於心理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一個三十未滿的年輕男士,暫時叫他阿偉好了,安逸地待在小工廠生產線上,領著比都市圈更少的薪資,也沒有特別提升專業知識、技能。這樣的生活他自己過地心安理得,按照本段的說法,其實沒甚麼好挑剔的。不過對於一個人來說這就有點讓人覺得可惜。我想如果一個作者著書的話,因為會影響到許多人,特別是成功學、自我成長方面的書籍,應該都向多慫恿別人增加一點”積極”的心態的方向提供引導。如果想達到內心和諧,那全部出家去拚”無知無欲”不就好了。本篇就有點像在說逆來順受也可以過得快樂而且滿足,唔…不敢苟同。


《斜槓青年》第4章第2節:「防守」的奧秘

大意:

有一位友人,名校畢業、旅居巴黎、在美國參加過畫展、學過芭蕾,就像傳統的菁英一般。不過在三十歲後,心態轉變,變得能夠專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安於樸素的日常生活,並且更能用心體會生活中以前認為好與不好的部分。如果將是界分為積極主動的”陽”與柔和被動的”陰”,那三十歲前的作者絕對是陽到底。直到三十歲,她讀了《我跑步,所以我存在》之後,對於”防守者”這種”想要成為某種人”的心態產生認同。在強調”做什麼”與”自我”的現在,平凡被當作失敗,大家都被要求”精彩”,不精彩好像就什麼都不是。但是或許最幸福、自由的人,是那些懂得享受平凡的人。

心得:

這邊提出一個反思─”難道非要精彩有成就才應該被當作人生目標嗎?”。這個符合大部分人認知標準的期待,在這邊被提出質疑。不過我覺得很瞎啦。啊你在那邊”三十歲是個神奇的分界線”、”與過去劃出一條楚河漢界“、”把生活過的平凡又不失意義”,然後又沒有交代怎麼會突然轉性,就說自己看了一本著作之後突然頓悟,真的有點莫名。啊而且突然扯到什麼”禪的世界”、”一切必須靠「悟」”,嗯,好喔,這很可以。這段有點奇怪,隨便看看就好。


《斜槓青年》第4章第3節:「理想生活」長什麼模樣

大意:

與一位頂著國際創投基金投資人光環從麻省理工畢業又有商學院MBA的友人的一場對話,她發現友人似乎仍不滿意生活現狀,便問「如果你已經財務自由了,你想做些甚麼?」,在沉思並回答完之後,友人反問,她才驚覺自己似乎沒有自問過這種問題,潛心思考後,她發現得出的答案和現在的生活差不多,她早就在過理想的生活了。可能是因為社會文化的關係,我們經常吃苦以交換未來的美好。但是細細反思,真的只能是未來才能美好嗎?為什麼不能是現在?

心得:

這段文字不多,她可能想表達的,只是她很意外,即使財務上不算頂級自由,但是她也算是開始過上理想的生活了。這跟她以前認知的”財務自由”之後就能過上”理想的生活”落差有點大,所以才特別安排段落描述這個發現。嗯,我總覺得那只是她特別幸運而已。只是她剛好選了一條路徑,一條她走起來還算可以的路,然後累積出一些成績這樣。當然,幸運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不過我更希望她可以描述誤打誤撞結果就達成目標跟現實 match 上的經驗。我的財務自由很簡單,在上班之餘,把一點時間撥出來接案、做自己的小提米內容,讓收入可以多一點,讓我可以進 costco 可以想吃拿什麼就拿什麼(戶外區跟電器區、精品區價格上還是太母湯了),然後帶回家塞滿冰箱。或者是跑到巷口買滷味,可以想吃什麼夾什麼,能這樣就很開心了。啊然後很幸運的,我選的這個副業這樣接案,還真的讓我能做到這些事情。


《斜槓青年》第4章第4節:幸福的反向思考

大意:

開頭引用叔本華的觀點,講”幸福”的定義從人類誕生至今仍無法全面性地描述,但是面對”不幸”卻是有共識得多。然後提及個人離職的經驗談。離職後她PO了篇長文之後,大部分的留言是支持鼓勵,但是唯一一條質疑她”逃避”的流言卻伴她入夢。這讓她突然體會到”痛苦”與”快樂”比較後,”痛苦”的時間非常長。如果把幸福跟擁有綁定,那失去便會帶來痛苦。那如果多數痛苦都是因人而起,遠離人群是個不錯的辦法。她就嘗試有意避開人群與社交,這也讓她重新感受到平靜與自信,如果一個人內在充足,就不需要向外尋求快樂。

心得:

如果”獲得什麼”是快樂,而”失去什麼”會不快樂,那這樣的話獲得的越多就越有機會變得不快樂。然後作者依照個人經驗給出的心理調適答案是”不要獲得那麼多”,那前面慫恿讀者追求自我實現的立場,現在又放到哪裡去?請請問是在演哪齣?如果她這邊不是提出這種逃避一般的說法,而是以前面的”坦然接受不完美”並且認知到”自己還在變好”觀點來對應的話,那就合理多了,我有點懷疑寫到後面她都在想到什麼寫什麼了。


《斜槓青年》第4章第5節:我為什麼簡單生活?

大意:

在和朋友一次偶然的聊天中聽到”房間的混亂源自內心的混亂”,一句話驚醒她,讓她重新審視回國初期,忙著發展社團事務十的狀況─房間與電腦桌面都凌亂不堪。轉變發生在2013年,她正籌備將女性社團規劃成商業專案時,為了節省開支而般去朋友家,由於空間變小,因此必須抉擇要丟棄的物品。過程中捨不得的拉扯讓她體會到真正需要擁有的不一定都要這麼多。而這個觀點也在後來一位在非洲攀爬過吉力馬札羅山的朋友口中印證”當我登上山頂時,包包裡只剩下一瓶水”。現在生活越來越複雜,讓大腦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但是當”丟掉”不需要的東西時,就能發現留下來的那些真正應該關注的事物。

心得:

房間的凌亂與電腦桌面的凌亂反映出一部分個人的內心世界,而她自己就是亂糟糟的那一型。整理房間更整頓電腦桌面不是需要特別做的事情才對吧…而且她還提到”養成物歸原位的習慣”…真想了解一下從小到大這麼多年她都是怎麼做的。不過立意良善啦!呼籲我們讀者重新審視那些可能不是很需要的東西,並試著丟掉,在整理居家環境真的有奇效。像我國高中在暑假以及畢業後都會整頓一次房間,將不需要的教材什麼的丟棄,只留還有用的課本。大概就是像這樣吧!這個習慣也留到現在。現在辦公桌上,只留下常用的東西 ,其他亂七八糟的書啦、水壺啦、相框啦什麼的都不會出現,這大大提升桌面的可用性以及減少分心的時間,有助於專心處理手邊的任務,你也不妨試試。


《斜槓青年》第4章第6節:冥想,不被情緒控制的練習

大意:

冥想,源自印度教中提倡與”梵天”天人合一的概念。印度教中為了達到精神昇華,讓精神與宇宙本源”梵天”相結合,或者說融入其中,就會採用冥想。而最基本的做法就是靜坐,並將注意力放在”呼吸”這件事情上。但在現代科學,經由科學驗證,已經將冥想訓練改造後,應用在多個醫療院所與企業中。冥想的主要效果是”改變心態”。譬如塞車時的煩躁,她透過練習冥想,並在一小段時間之後,發現煩躁的情緒得到淡化。最後推薦,如果是一個不想再被情緒嚴重左右的人,那會非常建議嘗試冥想。反之,如果追求的是喜怒哀樂的心情變換,那就完全沒有必要冥想。

心得:

字裡行間可以察覺到,作者真的在情緒方面很敏感,用字遣詞方面經常圍繞一些文學性的心境或者狀態描述,除了看起來感覺更像回事之外,卻對講述的主要概念的表達沒有幫助。有點殘念她是以這種風格撰文。不然她應該是可以用’豐富的人生經驗案例講解每個重要的”斜槓人生”觀點體會。冥想我不是很懂,這個章節就當作補充看吧!


《斜槓青年》第4章第7節:Cross Fit,讓身體帶給自己快樂

大意:

雖然不見深也沒有問題,但是健身的確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尤其是健康。健身常被與一些技能運動例如籃球視為同類,不過健身更注重綜合性體能提升。透過健身甚至能調節常見的身體痠痛並達到保養的效果。cross fit 則是較新式的健身方法,注重”功能性動作”來達到整合性身體機能的強化。也因為健身,目前的生活相當健康而充實。

心得:

這邊主要提供一個經驗借鑑,說明”cross fit 型健身”可以是一個為生活帶來改變的不錯的選擇。感覺上有點在安麗這套體系的課程,讓我不禁懷疑難不成整本書就是為了鋪墊這個而寫的。不過也可以感覺得出來,她應該是真的有在做健身,而且也熱愛健身。畢竟熟悉的事情總是能讓人滔滔不絕,像這個段落就花了6面來簡介,比起前面幾段,多了不少篇幅。我自己是屬於沒有在健身的那群啦。不過健身的好處,我的醫生朋友也有跟我解釋過,他也身體力行,每週衝刺長泳兩天,看她又會讀書又會運動,身體又健康,真的是值得學效仿。


《斜槓青年》後記:我的「斜槓」生活

大意:

以作者的經驗說明的話,“斜槓”生活一為著不再受傳統時間段拘束,沒有上午、午休、下午,也沒有上班日的概念,但是相對的,也沒有下班、休假日的分別。因為工作在做的事情就是她所喜愛的事情,只是剛好能帶來收入而已。另外,她清楚知道,自己的斜槓能力主要建立在”知識”以及”教育方法”還有”將知識產品化”這些能力上。所以她仍然保持持續閱讀、思考的習慣,這也讓她每天都感受到成長與喜悅。工作的多元性也讓她不怕斷炊,因為她相當於同時擁有多個收入來源,只要持續維持其他來源,缺一未嘗不可。在生活上,每天的行程根據當天身體狀況排定,有精神就做事,沒精神就做輕鬆的事,甚至放鬆。最後她說,她也知道投入更多精力在事業上收獲肯定更豐,但是如果重要的是追求內心與外在生活的和諧,那她做出的就是現在的選擇,是最適合她的生活方式。

心得:

這邊的體會很有意思,我也有這樣的體驗。當開始接案後,你就是自己的老闆,不再存有上下班概念,只要你坐下來開工,就是上班,嚴重一點,即使假日,在幹專案的時候,睡醒睜開眼就是要上班了(還不用通勤)。當然啦!也可以選擇打混之後再開工,只要交期跟品質有到要求就好。我不確定這樣的生活適不適合你,但是至少在看到業主打前近來我的帳戶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接案副業的生活型態適合我了。

 

我認為上班+副業才是王道

看完這本《斜槓青年》,收獲沒有想像的多,頂多就是再次確立了一個觀念─”先把自己培養強大,一邊上班的同時,一邊嘗試以自己的所學賺錢做副業,持續灌溉,等它成長後的回報”。我們就是沒有多強才會都待在現在這個位置、這個公司、這個地方。你要說我們人人其實都有這麼屌的技能跟新力可以去衝刺副業、開展斜槓,那就太理想化了,捫心自問,我們哪天有躺在床上划手機耍廢不超過一個小時的?先說我就沒有。

不過即使是這樣,還是可以利用下班時間,試著接案賺點外快,至少在賺錢之外,還能強迫提升自己的能力、經驗、與人做商業交手的見識。多聽、多看、多做、多學,持續半年一年的,你就比坐你隔壁,下班就是外帶雞排回家邊啃邊打手遊的那個同事要累積更多東西,不管是存款、用存款去吃高檔餐廳的次數、學會的接案技術都比他強,你的生活也能更精彩。加油吧!為了過上理想的生活,開始做個《斜槓青年》,就從接案副業慢慢累積開始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

已經好了,請去收信吧!

如果沒有信,就是在垃圾夾或是促銷訊息,請找一下謝謝。尤其是gmail,很容易被放在「促銷訊息」要翻一下喔!